在国际铜期货上市交易一年后,近日紫金矿业、江铜、新加坡泺亨实业等多家境内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约定使用国际铜期货价格作为跨境贸易定价的基准。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上海油”“上海胶”等一系列“上海价格”逐步活跃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成为大宗商品行业的新选择。
国际铜期货价格成跨境贸易定价基准
铜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由于其价格走势与经济走势高度正相关而被誉为“铜博士”,然而作为全球主要的铜消费地和进口地,国内相关企业长期以来只能延续国际惯例使用海外市场的定价基准。
在紫金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雷桂琴等业内资深从业人士看来,使用海外定价基准,国内企业需到海外市场根据情况“点价进口”,同时海外市场以美元计价,国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还不得不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铜贸易企业要稳健经营,有效管控价格波动风险,就要对贸易品进行套期保值,也要对汇率进行锁定,环节多,成本也相对较高。”
国际铜期货合约的上市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2020年11月19日,复制原油期货“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净价交易、保税交割”模式的国际铜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此前上市的铜期货合约形成“双合约服务双循环”的格局。
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彰显这一合约上线一年来的“成色”。统计显示,到目前,国际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超过490万手,累计成交额约1.47万亿元,累计交割2.25万手,交割金额近70亿元,同时国际铜期货价格与上海保税区铜现货报价和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的联动紧密,相关系数分别达0.99和0.98。
“从设立市场、形成价格到成为定价基准,首先要过的是境内外企业的信任关,其间则是投资者对市场规则、运营、营商环境等全方位的‘体检’。”这位贸易商负责人指出,国际铜期货来交易较活跃,市场运行理性,保税监管有序,基本得到行业的认可。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交易中心将继续优化国际铜期货合约,适时推出结算价交易(TAS)指令,推动期货价格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并加快推进在境外设置国际铜期货交割仓库,进一步提升定价影响力。
“上海油”“上海胶”......这些“上海价格”正活跃在国际贸易中
国际铜期货合约是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的第四个品种,此前已上市原油、20号胶以及低硫燃料油期货等一批对外开放品种,逐渐形成“上海油”“上海胶”等系列国际化“上海价格”矩阵。
价格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除了“上海铜”,“上海油”“上海胶”等系列价格基本都在国际贸易场景中得到“落地”。作为我国首个对外开放品种,目前已有境内外企业签订以上海原油期货价格为基准的贸易合同,并有部分国内企业运用这一价格进行内部结算。
“‘上海油’上市3年多来不仅平稳度过疫情后的市场冲击,而且在疫情暴发后成为众多境内外企业争相使用的工具。”一家国际石油贸易企业交易员介绍,受多重利空的冲击,国际油价一度跌至负数,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相对稳定,让境外不少石油企业将原油运往“上海油”交割库,一方面上海市场成为境内外石油企业的“避风港”,另一方面也为境内下游企业锁定了大量低价的原油资源。
永安资本业务经理方正庭介绍,海外市场复苏后,包括日本、韩国等部分亚洲石油买家也开始通过上海市场进口。随着一船船石油从“上海油”交割库青岛港等地复运出口,“上海油”的价格影响力也辐射到东北亚、东南亚等地,使上海原油市场逐渐成为亚太石油贸易集散地。
与此同时,区别于国际期货的“双合约”模式,天然橡胶期货不同标的分别面向国内、国际的模式也得到业界的认同。到目前, 20号胶期货已成为法人机构持仓占比最高的商品期货合约之一,包括泰国泰华树胶、泰国联润橡胶等多家境内外橡胶企业签署协议,采用20号胶期货价格作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参考。
此外,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低硫燃料油期货合约尽管上市时间不长,但迅速成为航运、船燃相关产业客户的风险管理工具,交易的活跃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也让这一价格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
今年上半年,复瑞渤商贸新加坡公司与中燃国际石油(新加坡)公司、招商局能源贸易(新加坡)公司等多家境外企业签订以上海低硫燃料油期货作为计价基准的船用燃料油供应合同,“上海价格”率先在境外贸易中得到应用。
而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期权品种,原油期权今年6月21日来,也吸引了境内外知名油企的参与,部分境内企业目前已开始在原油及下游产成品的场外定价中参考这一市场价格。
未来可期:市场国际化提供新机遇
从2018年3月首个对外开放品种原油期货上线来,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其实并不久,上海市场能够交出阶段性答卷,是怎么做到的?
“总结起来是有基础、有能力、未来还有空间。”对此,一位期货市场资深专家表示,随着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巨大的大宗商品贸易量成为期货市场活跃且影响力逐步提升的基础。
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则提供了契机。“国内期货市场已历经多年的发展,规则、制度体系都曾经受住了多次的考验。”期货市场专家常清认为,从最初的作为舶来品探索引入,到逐渐形成国内特色的监管、市场运营体系,国内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日益显现,随着市场推动国际化,无疑大大增强期货价格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有了国际性的价格,还得实体企业用、好用。推出TAS指令、发布月均结算价、启动跨境交收......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贴近市场强化服务实体企业也功不可没。
“在油品交易中,使用TAS指令、月均结算价等基本是行业惯例,在上线期货交易后,上海市场就迅速响应及时推出原油期货的TAS指令及低硫燃料油的月均结算价等工具,也方便了产业链上下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贸易计价。”对此,有专家也指出。
尤其是低硫燃料油期货先行试点跨境,即“境内交割+境外提货”模式,在传统商品交易所的境外设库交割外,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创新交割方式。“这种模式推出,表明国内期货市场已在全球交易的同时,向全球交割方式迈出了一大步。”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表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相对国内大宗商品的巨大贸易量和市场需求,目前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品种还有限,未来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国际化品种,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行业贸易形势,优化规则制度,便利境内外投资者的参与,推动包括境外交割设库等“走出去”,进一步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定价影响力。
“市场发展不是一蹴而,还要久久为功。”对此,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姜岩表示,期货市场是提供连续、公开、权威价格的场所,未来上期所将开启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努力打造场内场外聚合、线上线下融合、期货现货结合、商品金融联合的综合化国际化的一流衍生品服务平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章原创于外盘期货官网:http://www.haoyay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