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油和其他特产相关性大幅减弱,配置价值高
2003年至2011年,在全球债务持续扩张、实物需求旺盛的推动下,商品市场价格共振明显,原油和股市、美元的相关性逐年走高。但随后大宗商品市场步入熊市,价格驱动因素从总需求扩张转向供给差异,油价波动已较为独立,甚至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都接近于零。
我国原油期货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1.助推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
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下,汽柴油价格按照原油成本加成法定价,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或高于130美元时,汽柴油价格不提或少提。该机制饱受诟病,主因在于调价频率太低,40美元的价格保护也让居民无法享受低油价利益。
原油期货带来价格发现功能,将令成品油定价机制快速市场化,带来两大改变:一是原油期货提供国内定价,成为成品油定价参考标的之一;二是进一步提高调价频率。根据历史数据,以被证明误差较小的公式,推算每日一价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可以观察到推算价和官方价格间的差值逐年扩大,可理解为市场多承担的非市场化定价机制成本。
2.改变中上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对上游炼油、化工企业而言,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带来的影响是双刃剑。
一方面,炼油企业能够提高成本转嫁能力。在现定价机制下,油价上涨或处于高位时,将成本增加转移给下游企业的能力,取决于市场条件和政府调控,因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段时差,导致炼油企业不能完全通过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来弥补成本的上升。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破坏油企的盈利能力。以中石化为例,2016 年炼油毛利为人民币 471.9 元/吨,同比增长人民币 153.8 元/吨,主要归因于国际油价处于上升趋势, 但国内成品油设立价格调控下限,产品价格与原料成本价差扩大。如放开成品油定价保护,在低油价情况下,油企毛利会大幅下降。
降低产业链企业原油进口成本
长远来看,原油期货如能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定价权,将消除“亚洲升水”,为我国企业进口原油节省成本。因为亚洲国家无原油定价权,在不考虑运费差别情况下,主要消费国对中东石油生产国支付的价格,比从同地区进口原油的欧美国家的价格要高出 1至1.5 美元/桶,“亚洲升水”使我国进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约 30 亿美元。
4.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并建立亚洲原油定价基准
我国正在仿照“石油美元”建立自己的能源货币循环模式,即通过输出人民币换取石油等真实战略资源,生产国的人民币储备最终回流至我国的股票、债券、存款等金融资产,形成双向流动正反馈循环。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现货原油,二是金融产品足够丰富,能够容纳回流资金。
自2015年起,我国已与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委内瑞拉等国商定采用人民币作为原油贸易的结算货币,几年间,进口来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俄罗斯取代沙特,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第一大来源,2017年,俄、沙、安三国占比分别是14.2%、12.4%、12%。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原油期货交割油品的几个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量几乎无增长,可推测打开中东市场是本次期货推出的主要目标之一。
原油期货的推出是第二个关键点中的一步,既能提供现货定价基准,降低升水成本,又能为原油生产国提供投资和对冲标的。
(建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
附件下载:
个人客户>个人客户>今日建行>今日建行首页>建行报客户版
文章原创于外盘期货官网:http://www.haoyaya.com.cn/